1955年9月27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6个年头,久经战乱、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在共产党的治理下,已经取得傲人的成绩,此时政通人和,百业兴盛,到处一片欣欣向荣。但是强国先强军,拥有一支与国际接轨、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迫在眉睫。本着富国强军的思想,建国后首次军衔制度诞生了,此次授衔,共产生了55位上将,加上后来补授的2位,人民解放军共有57位开国上将。
这57位开国上将,都是解放军中的瑰宝,是军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其中54位是我军培养出的优秀分子,在各个战争时期都有非凡的表现。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3位是国民党起义将领,他们思想转变之后,积极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功劳颇丰。那么57位开国上将的军事学历如何?其中9人黄埔军校毕业,3人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展开剩余75%在中国,提起上世纪著名的军校,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黄埔军校,甚至会拿它和著名的世界四大军校(法国的圣西尔军校、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相提并论。黄埔建校之初,就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仁人志士,他们怀揣梦想,渴望征战沙场,报效祖国。57位开国上将中,9人黄埔毕业,他们分别是杨志成、萧克、宋时轮、张宗逊、陈士榘、陈明仁、陈伯钧、周士第、郭天民。
中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除了中国著名的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将领毕业于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军校。当时国内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一些有志之士出国寻求救国良药,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成为了首选之地。1955年授衔的57位开国上将中,就有3人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他们分别是刘亚楼、杨志成、李天佑。
抗战前夕,刘亚楼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抗战爆发后,刘亚楼在抗大协助林帅、刘帅等主持教育工作,两年后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李天佑,广西临桂人,14岁参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李天佑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语言障碍,直至抗战胜利前夕才学成回国。
杨志成,1926年3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属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队学员,8月成为黄埔第五期步兵科学员,次年1月转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科学员。抗日战争时期,杨志成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1955年,杨志成被授予上将军衔,位于57位开国上将之列。
57位开国上将中,除了黄埔军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外,乌兰夫、甘泗淇毕业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傅钟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阎红彦毕业于列宁学院和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吕正操毕业于东北讲武堂,李达毕业于平凉第二军官学校,陈奇涵毕业于滇军讲武堂,陶峙岳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董其武毕业于太原学兵团。
开国将帅,铁骨铮铮!从战火中走来,他们的身影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挺拔,但他们的精神却愈发伟岸,光芒照耀神州大地。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的序幕在中南海怀仁堂拉开帷幕,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在这一瞬绽放。畅销军事纪实文学作家关河五十州编著的《大授衔(1955年授衔内幕与中共战神铁血战史)》,生动再现了这一光辉时刻,并且揭露一些授衔时不为人知的历史机密。想了解的读者可以点击如下链接购买:
本书内容详实,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进行全军授衔这一历史事件,真实地解读了十大元帅、十大将的战功和历史地位,详尽诠释了授予元帅、大将等军衔的依据和标准,并讲述了授衔中的“让军衔”和“争军衔”等历史内情。同时,本书还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对共产党的治兵之道与决胜策略的解读。
发布于:天津市